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提前学”,不要为了应试止步于此

小威妈妈 菁kids北京 2018-10-18



文|小威妈妈  编辑|齐琰

图|pixabay 


厌学的孩子比比皆是,爱学的孩子少之又少,没有几个孩子将学习视为爱好,除了学习,世界上有太多有趣的事情了。


可如今,家长们普遍走入了一个“提前学”的误区,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让孩子在上学阶段迅速理解老师的授课内容,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老师也知道大部分孩子“提前学”的情况,所以在课堂上,很多知识都是一带而过。


这种“提前学”确实能为孩子在短时期内获得“可喜的”回报。但很多家长因此停止了原本该有的学前教育,为应付应试教育止步于此。后果是孩子对学习并没有形成整体化的概念,缺乏学习方法和内在动力,等到高年级时,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出现成绩一落千丈的现象,还有的孩子直到大学毕业还感觉大学跟没上一样,缺少对专业知识的领会和创新。


既然“提前学”是大部分家庭现如今的普遍状态,那么我们不妨想想,如何正确对待“提前学”,家长如何更好的引导孩子梳理学习思维结构,培养学习思维方法


斯科特·杨在《Learn More Study Less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提到“整体性学习策略”,结合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发展心理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斯科特·杨

一位因为快速学习而成名的神奇小子,他使用自己发明的学习方法,做到10天搞定线性代数,1年学习4年的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的“不可能任务”。



 梳理熟悉的思维结构


学龄前儿童主要是通过观察、感知和不断尝试获取知识,所以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梳理由生活经验总结来的思维结构。成熟的思维机构包括:感知结构,关系结构和基础数学结构。建立成熟的思维结构是儿童构建模型、联想和学习新知识的高贵资源。


(一)感知结构


这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发展的最为全面的思维结构。人类自出生开始,就逐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以及嗅觉作为获取信息通道。日积月累了大量的图像、声音和情感等感知数据,而这些感知数据又被互相交织加工,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协助儿童梳理这些思维感知数据,并明确他们之间的关联。这一模型是其他结构的基础。

                           

(二)关系结构


通过故事、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清楚地呈现我们的实际生活。利用我们所熟知的关系去理解新事物之间产生的关联,就会对理解新事物更加容易,而这些熟悉的关系就来源于儿童的生活经验。


如,儿童通过知晓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就容易理解爸爸和奶奶的关系;知道远与近互为反义词(概念关系)就能推理出大与小互为反义词;知道认真刷牙就会长蛀牙(因果关系)就能理解不洗澡身上就会痒的道理。


(三)基础数学结构


基础数学使儿童将平时所观察、感知事物,经过抽象提取后形成的一种模型。基础数学模型已经融入到儿童生活经验之中了,并成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这赋予了“提前学”一种新的理念,它不再是为了跟得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和取得高分,更大意义是我们在学龄前给儿童建立起的数学概念,把生活经验经过数学抽象化的总结转变成儿童的思维模型,它可以帮助儿童将生活规律串联起来。是对生活的感性认识质变到了理性认识的过程。


通过基础数学结构可以作为建立更深层次的数学结构的基础,也可以用它来简化其他学科里的各种关系。


以上三种结构关系起来简单,容易理解和掌握,其实学习各类科目都源于这些思维结构作为学习的基础,大多数儿童能通过自己认知、修正理解掌握,如果家长加以引导和强化这些固定结构根植内心就容易迅速掌握新知识。


遇到复杂问题时,引导孩子将其分解为简单的思维结构,儿童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那么吃力。这些成熟的结构是模拟其他知识的最丰富、最好的来源,因为这些东西是儿童在未来探索的道路上遇到新问题后立即就能想到的模型。



 培养学习思维方法


根据斯科特·杨在《Learn More Study Less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提到的整体性学习的顺序理论,我将学习思维方法理解为:将已知知识点及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类比、联想,知识的由来(问为什么?)以及如何与其他知识之间建立合理联系的范式。


所以学习知识内容不再是重点,弄清楚通过联想方式学习知识的本事,才是孩子在学龄前应当熟练掌握的技巧。这一技巧一旦掌握,孩子会迅速拉大思维维度,知识也显得灵活多面,孩子就会主动按照自己的理解将掌握的知识编辑为独特的思维导图,形成学科内的串联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串联,从而内化于心、举一反三,形成“自学、自觉”的机制。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有表面形式的联系(如识字,形-邢-刑)也有思维逻辑方式的联系(如数学的等量代换与编程的函数思维之间的关联)。往往孩子在理解获取的知识的含义后,就产生了进一步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好奇之心,这是孩子学习、创造的源泉。


(一)引导孩子将生活中接触到的知识背景联系起来,展开深度拓展。


水烧开后沸腾出蒸汽,问问孩子为什么看见蒸汽了尼?水加热到什么程度能够开始看见蒸汽尼?蒸汽为什么遇到冰冰凉的墙就变成小水珠了尼?深度拓展需要与知识内部创造联系。从理解水沸腾会看见蒸汽,到引导孩子进一步了解谁发现了水的沸腾现象,科学家如何发现水沸腾之后温度的恒定,为什么水沸腾是100℃,是哪个科学家发现的,是怎么被发现的。这一系列亲子互动中,孩子就对水会沸腾的现象建立在与其他知识联系的基础之上了。


如果这种对知识的探索方式和思考方式,经常发生在与孩子的交谈中,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也会自然而然的从该角度想问题,形成深度拓展的思维习惯。


(二) 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展开横向拓展。


还得找水先生帮忙,水先生能通过加热变成蒸汽跑走,那我们把橄榄油加热,同样都是液态形式存在的物质也采用加热的方式,油先生加热到多少度会跑走,也就是与此类似的物质遇到同样的情况会怎么样,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在哪些地方类似?不同之处又在哪里?


 其他横向方式,如,围绕同一时期,还有那些发现?再围绕同一领域,还有那些发现?也可以围绕结论,有哪些其他的事实?


如果只用一种方式了解水先生,比如颜色、气味以及沸点就不会真正了解它。我们要想将所学知识多面性立体化,就要了解事物真正的含义,秘密在于如何将其与我们所了解的其他事物相联系。通过联系,可将想法内化于心,从各种角度看问题,直至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教会孩子这种思考方式尤为重要。


(三)将两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展开纵向拓展。


教会孩子大胆畅想,这点儿童比成人做的好很多,那就鼓励他们去尝试吧!提供实验场所,保持好奇心和不断的追问。不相干的事物之间,产生的奇思妙想正是宝贵的思维资源,这是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最佳方式,更深层次帮助理解知识。


知识都遵循一定的逻辑方式,同样的逻辑在其他知识中也会见到。比如水先生的流动和驾驶汽车?首先罗列一排水先生的特质和属性,再罗列一排驾驶汽车的感受、技巧亦或交通规则,将两排不相关的特性任意连线,孩子会发现什么?再比如,在自然现象和机械设备之间;历史与艺术之间;人体奥秘和芳香剂之间,如此种种。孩子掌握了这种思考方式,就是在知识之间建立多条高速通道。


我们不可能告诉孩子所有的知识,但是可以在孩子学前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熟练学习知识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思考方法,就好比是要一千块一万块黄金还是要一个能让石头变成黄金的“手指头”一样,孩子有了这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就相当于上了快车道。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忽略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就缺乏知识框架支持,忽略了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也只能培养书呆子,没法培养创新思维。


现在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到了高中阶段“提前学”就不见优势了,不联系实际的机械式记忆学习并没有内化于心,如果想将机械记忆变成深刻的永久性记忆,通过内心搭建的结构、比喻和联想拓展的学习方法得以应用,就会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end-

 



|课外|来吧!咱们一起算算课后的帐

|择校|菁 kids 2018-2019北京择校指南

|读书|爱与数学,有什么关系

|活动|春暖花开,9个春假营、7个周末活动

|父母|给孩子选课外班,我们总是把劲儿用错地方

|学校|说说北京8所国际学校的课外课

|社区|从逃霾预案到马来西亚新生活

            

菁kids 3月刊《账单里的课外时光》已出版发行,扫描下方二维码可订阅杂志;点击图片可阅览杂志[导读]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或访问 jingkids.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